武汉秘书速记进修学院 (290) 2011.3
学科意义上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发端的一个标志
——论宋斌主笔的《秘书学通论》的学术地位
刘耀国
该文发表于2011年《河南秘书》杂志
我国当代秘书科学的开创,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结论在学界已成共识。其标志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至中期,面世了一批秘书科学范畴的著作,其中包括内部印行和正式出版的教材、读本、论著、手册等,它们在学界被统称为“早期著作”。
在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开创已近30年的今天,重新审视这批“早期著作”,笔者对“开创”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批“早期著作”在总体上是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兴起意义上的“开创”,其标杆是时间的衡量,其标志是从无到有;这批“早期著作”中有若干著作是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学科意义上的“开创”,其标杆是学科的规范,其标志是学科的发端。
本文所要论述的是,由宋斌主笔的《秘书学通论》①,就是在学科意义上具有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发端标志的一本著作。10年前,笔者曾发表一篇长文《宋斌: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年轻的开拓者之一》②,论述了宋斌在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开创阶段所作出的学术贡献,指出“宋斌的与众不同,不仅表现在学识的多门和建树的多方上,而且还反映在秘书科学研究上有其独到之处,这就是视野的开阔和挖掘的深细上”③, 并以《秘书学通论》为例作出分析。10年后的今天,笔者对《秘书学通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分析该著作在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开创史上的学术地位。
《秘书学通论》:现代管理学视野下的研究
“一个学科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应用了科学方法,科学的成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成功。”④ 宋斌主笔的《秘书学通论》,正是应用了科学的方法对秘书工作进行科学的研究,其表现之一,是从现代管理学的视角去考察有史以来的秘书工作。
《秘书学通论》与其他 “早期著作”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该著作把有史以来的秘书工作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去研究,而其他“早期著作”基本上是就秘书工作去研究秘书工作。该著作指出,秘书工作的发展有其一般规律,这一规律表现为:“社会实践是秘书工作发展的基础”;“社会制度性质制约秘书工作的发展”;“政治直接影响秘书工作的发展”;“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影响秘书工作的发展”;“机关状况与秘书机构互为影响推动秘书工作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秘书工作的发展”(P338-345)。该著作预言:“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工作的日趋科学化,秘书工作将会赋予更新式更丰富的内容。”(P3)
《秘书学通论》与其他“早期著作”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该著作在我国当代秘书界和秘书学界第一次提出了“秘书管理”的概念,明确指出:秘书工作“实质上就是秘书管理。因为秘书工作的内容、对象与现代管理的内容、对象是基本一致的,其内容都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其对象都不少于人、财、物、时间、信息等。”(P117)“秘书管理” 概念的提出,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可使现代管理学的思想渗透到秘书工作之中,让秘书工作者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要用现代管理学的理念、原则、方法等做好秘书工作;可使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在其开创阶段就能明确应有的研究方向、研究范畴和研究要求,让其从起步时就步入学科生长的科学轨道。
《秘书学通论》对“秘书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该著作率先把“法国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引入秘书科学研究之中,由此提出了秘书部门的两大类基本管理活动,即人事管理活动和业务管理活动。秘书部门的人事管理活动有五项:一是与上级机关的联系;二是与本机构决策领导的联系;三是与本机构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四是与所辖范围的群众的联系;五是与外界的联系。秘书部门的业务管理活动有十项:一是协助决策,当好参谋;二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三是会务工作;四是撰文拟稿工作;五是学习、掌握上级政策和本机构的业务技术;六是参与制订计划和进行预算;七是组织筹划计划的执行、落实;八是进行综合统计和总结;九是印信、信访和立卷归档工作;十是信息处理工作。开展秘书管理活动的手段与工具大致有四种,一是机构体制,二是法制,三是人力,四是信息;秘书管理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一定的机构体制、法、人,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输、变换、控制,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P118-119)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该著作在1986年就提出了通过信息处理工作来达到秘书管理的目的的见解,从现在来看,在当时确是一个超前的真知灼见。不仅如此,该著作还用现代管理思想的眼光把信息处理工作列为专门的一章,并对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光纤通信、计算机技术在秘书部门的应用作了一些预测。因为管理科学理论“结合了管理方法、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⑤的缘故。
该著作在论述秘书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三大职能的过程中指出,“秘书管理的层次分为上层、中层、下层(基层)三种”,上层秘书管理侧重于“协助计划和决策”,“必须依靠整个组织的目标行事,处理好自己与这个组织间的关系”;中层秘书管理“主要是实施‘控制’”,“要求具备相应的判断力(和)与人共事的能力”;基层秘书管理其工作任务“重在‘执行’”,“其工作所发挥的效能在很大限度上取决于业务工作能力和处理人事问题等”。(P120)
该著作通过对秘书管理多方面的研究后认为:“秘书实践告诉我们,秘书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秘书学研究的主体部分,更是广大秘书工作者实践的具体内容”(P131);秘书工作者“应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秘书管理的实际,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以便适应现代秘书管理的需要”(P121)。
《秘书学通论》:系统科学理论运用中的探寻
系统科学论是我国众多学者从1978年起在钱学森的带领和推动下开辟的研究领域⑥。
宋斌主笔的《秘书学通论》,在应用科学的方法对秘书工作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有现代管理学的视野,而且还运用系统科学理论的方法,把“秘书管理中的各项工作都看成一个系统,同时初步尝试着运用系统观点对其进行分析、讨论”(P131)。
率先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理论引入到秘书科学的研究中,又是《秘书学通论》与其他“早期著作”的显著不同之处。
其表现之一是体现在秘书管理基本原理的论述中。该著作把美国管理学者亨利·艾伯斯的《现代管理原理》和我国管理学者夏禹龙等的《领导科学基础》的观点引入到秘书管理之中,认为秘书管理的基本原理有系统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动力原理、整分合原理和弹性原理:“系统理论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达到现代管理的优化目标,就必须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的对象进行充分、系统的分析”;“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端重要的概念”,“要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有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封闭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自如地吸收、加工和作功”;“动力原理,是指使管理运动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而运用的力量”,它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的兼并使用;“整分合原理,是指现代秘书管理必须注重在整体布局的原则下,进行明确的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要适时地进行综合”;弹性原理是“要求保持足够的弹性,借以适应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要求,实现动态管理”。(P121-125)
其表现之二是提倡把“系统工程”理论运用到秘书管理之中。该著作认为:“探讨秘书管理中的系统,并加强系统工程在秘书管理中的运用,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P125);“秘书工作者作为领导的助手,为了加快提供最优方案的步伐,使领导机构及时地作出具有可行性的决策,应加强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运用”(P131)。
例析
宋斌主笔的《秘书学通论》,由于在现代管理学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在系统科学论运用中进行分析,其论述的内容,与其他“早期著作”相比,有不少“亮点”,除了上面提到的秘书管理层次的阐述外,这里再举几例。
在论述秘书机构设置的基本原理与依据时,该著作把秘书机构的设置与领导机关的类型相联系,阐述了不同类型领导机关系统中秘书机构设置的不同要求:我国各级领导机关“划分为权力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管理机构、业务机构等。这些机构按照工作业务、工作范围等的不同,而分别对其秘书机构及其有关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譬如,权力机构的秘书工作侧重于从全局和决策助理的高度处理问题;监督机构的秘书工作的着眼点是力图体现法纪制度的威力;执行机构的秘书工作的工作方向主要是考虑决策的有效实施;管理机构的秘书工作则尤其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业务机构的秘书工作一般更为直接地面向实际,深入到生产实体和基础技术中去。”(P137)
在论述秘书工作机构的组织形式时,该著作认为,“要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这个问题”,“要看到秘书工作机构的多样性与特定性的统一”。其多样性主要有分理制、综理制、单一制、职能制、工作区域制和分权事业部制等,其特定性表现为稳定性、阶段性和临时性,并分别予以具体阐述。(P142-145)
在论述秘书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时,该著作把它们划分为上位知识、中位知识、核心知识、下位知识几个层次,认为:上位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中位知识“主要包括秘书人员所在部门的有关专业科学知识,及其基本工作规律方面的知识”;核心知识“是指秘书工作者本身的专业知识”; 下位知识“是指现代管理方面的知识”,“诸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尽快掌握和有效地运用这些新型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管理的基本理论,不能不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P173-177)
正是有了在现代管理学视野下的研究,在系统科学理论运用中的探寻,宋斌主笔的《秘书学通论》才能“在秘书科学研究上有其独到之处,这就是视野的开阔和挖掘的深细上”尤其在我国当代秘书学草创时期,对规范学理和奠定秘书学科基础,并使之跻身于学科之林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蒋良揆、宋斌主编, 赵利坛、郑心一、叶道平副主编 . 秘书学通论 [M] . 漓江出版社,1986
②③刘耀国 . 宋斌: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年轻的开拓者之一 [J] . 秘书,2000(4、5)
④李喜先等著 . 科学系统论(第二版)[M] . 科学出版社,2005(126)
⑤孙元欣主编,许学国、林英晖副主编 . 管理学——原理·方法·案例 [M] . 科学出版社,2006(45)
⑥苗东升著 . 系统科学精要 [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
作者系《秘书》杂志原副主编、中国秘书科学联盟秘书长
兼攻并进的当代秘书职业教育家宋斌
刘耀国
该文发表于2011年《秘书》杂志
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同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吹响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进军号,下达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动员令。温家宝总理关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①、“让那些有终身办学志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干扰诱惑,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②的指示,给秘书职业教育事业带来了春天,给秘书职业教育家的成长带来了生机。
我国教育界一位知名人士说过,不论是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教育行政工作者,或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只要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在教育界有很大影响,都可成为教育家。在我国秘书教育界,宋斌是一位在秘书职业教育第一线、秘书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秘书职业教育行政管理诸方面兼攻并进且都有突出成就的当代秘书职业教育家。
宋斌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兼任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武汉秘书速记进修学院院长。他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献信息速记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秘书科学联盟副主席。
11年前,笔者在《宋斌: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年轻的开拓者之一》一文中说过:宋斌作为一位学识多门、建树多方的学者,在秘书科学领域的贡献独树一帜,取得了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力所不及的显著贡献之一,就是着手秘书职业教育的探索。③11年过去了,现在该是就此作出小结和专题评述的时候了。
作为秘书职业教育第一线优秀教师的宋斌
宋斌从事秘书职业教育至今已逾30年。
他在中国地质大学任职和任教的同时,早期兼任过武汉秘书速记进修学院秘书专业课程副教授和教务长、武汉速记秘书信息学校教务长和副校长、湖北师范大学速记文秘部秘书专业顾问、四川广汉速记秘书学校驻中南地区函授辅导站站长。
从1979年起,他主讲过《秘书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秘书写作》、《应用写作》、《速记学》、《行政管理》、《人事行政管理》、《秘书人力资源开发》、《秘书案例分析》、《职业与成人教育专题》等秘书专业及相关课程,总计近8000课时。
从1993年起,他的教学工作迭次获奖。1993年、1995年、1997年,他被武汉市洪山区教委评为区级“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工作者”。1994年、2004年、2006年,他被武汉市教委等评为市级“社会力量办学先进个人”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先进个人”。1995年起,他六次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校级或院级“最受欢迎的老师”及“教学优秀奖”、“科研贡献奖”等荣誉。
作为秘书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资深学者的宋斌
宋斌从事秘书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至今也已逾30年。
他兼攻并进秘书等学科理论研究和秘书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且都有突出成就。
从1980年起,他在40多家报刊上发表了论(译)文180多篇。从1982年起,他出版专著和合著16部,总计300余万字。
在秘书科学领域,他是我国当代秘书科学的开拓者之一,著有《简明秘书学》(上、中、下册)、《秘书学系统》,译有《韦伯斯特氏秘书手册》(节选),主编有《秘书学通论》、《秘书专业参考书》、《秘书学案例分析》、《现代秘书工作指南》著作。其中,他主笔的《秘书学通论》被笔者称之为“学科意义上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发端的一个标志”,因为该著最早从现代管理学的视角去考察有史以来的秘书工作,率先在秘书科学研究中引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理论和方法,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对秘书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④
在速记学领域,他主编有《当代速记学》、《高等汉语速记学》著作。
在应用写作学领域,他著有《行政应用文写作研究》,主编有《公务文书学》、《行政应用文写作大全》(上、下册)、《行政应用文写作通论》著作。
在档案学领域,他主编有《现代档案管理学》著作。
在行政管理学领域,他主编有《行政管理学》,副主编有《人事行政管理学》著作。
在秘书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他在20多家期刊上发表了近50篇论文,其中有12家是核心期刊。他在这一领域的突出成就是,不仅连续主持了武汉市职业教育协会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多项课题并获奖,而且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子课题《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主持了全国九五规划国家重点社科项目子课题《关于发展和改进民办教育行政与秘书队伍管理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999年主持了武汉市科委重点项目《政府秘书人力资源开发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00年主持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科研项目《政府秘书人力资源开发研究》,2001年主持了湖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政府秘书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创新体系研究》,2002年主持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WTO对我国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这些研究站在秘书成人和职业教育的前沿阵地上,全程追踪、探究秘书成人和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升降沉浮的重点、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总结出一些秘书成人和职业教育的管理经验和理论成果。
30多年来,宋斌在秘书等学科理论研究和秘书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1991年6月《中国速记之音》杂志,1992年3月2日《中国地质矿产报》,1997年《中国专家辞典》,1999年湖北人民广播电台,2000年4至5月上海《秘书》杂志,中国教育电视台,2004年《秘书理论与实践》杂志,2006年《人力资源开发》杂志,2011年1月《河南秘书》杂志,对他的业绩作了报道或收录。
作为秘书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卓越领导者的宋斌
宋斌从事秘书职业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至今已近30年,担任秘书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领导工作已20多年。
在武汉秘书速记进修学院,他于1986年兼任副院长,于1988年起先后兼任常务副院长、院长。该学院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秘书速记高等教育学院。经宋斌及学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该学院成了我国秘书、速记远距离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成了承担社会力量举办秘书、速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重点院校。成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之一。该学院创立了秘书职业教育院校三长制(秘书长、教务长、总务长)等一套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该学院建立了“三高”、“三有”、“三严”等一套教学行政管理系统:“三高”即高质量(教材配套质量高,作业批改质量高,事务处理质量高)、高效率(信函处理快,作业分送快,邮件寄发快)、高要求(教学各环节高要求,教学行政管理程序高要求);“三有”即有问必答、有信必复、有事必办;“三严”即严格教学、严肃管学、严 谨治学。该学院坚持不拘一格培养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广泛需要的教育理念,坚持多学科、多渠道、多形式和不受对象、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远距离高等函授教育办学模式。不受对象限制,学院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各类各级办公人员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而办学,为复员退伍军人、武警官兵的转业而办学,为下岗职工转岗、待业城乡青年就业而办学,开拓了宽广的门路。由此,生源不断,从1989年至今,学员达6万多人。不受时间限制,教师与学员联系依靠信函,学员按“高等函授说明书”做完作业并邮寄学院,专业教师进行批改、答疑。不受地点限制,学员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而且还有来自印度、意大利、德国、美国、法国、新加坡、俄罗斯、奥地利、日本、塞内加尔、南非等国外华人。
在中国地质大学,从1983年起,他主持了地质部机关秘书人员培训班、地矿部大专秘书专业证书班、中国地质大学教学行政人员秘书专业证书班等各种培训班。从1990年起,他作为行政管理系副主任兼书记,主管秘书本科专业。从2004年起,他作为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在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之下设置了公共秘书管理研究方向,首开了我国公共秘书管理研究生的培养。其间,宋斌及其专家团队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创新化、以人为本理念,“政学研”结合型、创业型模式,教师素质转轨,案例型、互动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这里以“政学研”结合型模式的探索为例。这是高校利用管理部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管理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秘书管理部门相结合、岗位练兵与实习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了探索这一模式,宋斌奔走于政府部门与高校之间,与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主持建立了湖北省人事厅、湖北省人才市场、武汉市政府等稳固的“政学研”基地。通过“政学研”结合办学,解决了办学条件问题;通过“政学研”结合育人,解决了育人模式问题;通过“政学研”结合就业,解决了就业水平问题。
在“政学研”结合模式中,宋斌及其专家团队探索了三种形式:一是“订单式”。学校与管理部门签定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管理部门就业。这种形式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管理部门共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二是“3+1式”。学生的四年教学,三年在学校进行,一年在管理部门进行。在学校,以理论课为主,辅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管理部门,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实习内容,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学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三是“学政交替式”。这是一种学校与管理部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管理部门实践与在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教育方式。
通过对“政学研”结合模式的探索,至今,已有十五届本科生、五届研究生进岗实习、调研。其中,已有部分学生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留在政府部门工作,有的已在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
30多年来,宋斌在秘书职业教育领域走过的历程,看似丰富多彩,实是筚路蓝缕。他从18岁起在部队和高校做过近10年的秘书工作,从25岁起走上讲台从事30多年的秘书教育工作,几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崇高的秘书事业。他回顾说: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对秘书发展史非常感兴趣。通过翻译西方秘书学书籍和资料,接受到许多秘书知识,初具了秘书史观。从事秘书工作后,积累了实践经验,增强了感观认识。从事秘书教育后,深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把别人喝牛奶和咖啡的时间自己用在学习和工作上,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发挥了能力,通过孜孜追求,终于在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招录研究生的公共秘书管理方向,从而使中国秘书专业进入到研究生的殿堂。
——————
参考文献:
-
解放日报,2010年7月15日
-
中新网,2010年2月7日
-
刘耀国 . 宋斌: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年轻的开拓者之一[J] . 秘书,2000(4、5)
-
刘耀国 . 学科意义上我国当代秘书科学发端的一个标志——论宋斌主笔的《秘书学通论》的学术地位 [J ] . 河南秘书,2011(1)
作者系《秘书》杂志原副主编、中国秘书科学联盟秘书长
编辑:admin |